《政治》挹注健保基金 專家籲徵財富稅

【時報-台北電】健保將滿30歲,專家檢視健保指出,總額制度之下,支出受控,衝擊醫療品質,國人平均壽命落後國外,又因財務風險轉嫁醫界,自費變多,家庭自付費用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超過3成,已回到健保開辦前。未來健保開源可考慮收取基礎保費或課徵財富稅,向有房屋、土地、高額資產者收稅,挹注健保基金。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台灣研究基金會、台灣健康保險學會、台大公衛學院21日舉辦「健保30周年永續研討會」。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台灣過去花了很多力氣控制健保支出,但隨著人口老化、醫療成本增加、新藥的發展,控制支出也衝擊到醫療品質,台灣的平均壽命從落後韓國1年,擴大至2年。
連賢明指出,健保總額制度,從保險角度看是好事,卻是將財務風險轉嫁醫療服務提供者,致使民眾自費比例越來越高。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家庭自付費用(OOP)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的比重超過3成,已回到了健保開辦前,而總額最大的問題在控制支出,導致沒人想改革,因為改革了就會下台。
增加健保收入的方法除提高費率,就是擴大費基。連賢明說,過去調高費率曾犧牲了2個部長,通常是拖到不能拖時才會調,現在的5.17%也已接近6%上限,要調高有難度;至於擴大費基,現在補充保費已將大部分所得計入,只剩上限能調。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指出,政府推動補充保費改革,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結算,因補充保費以單筆扣費,設有上下限,民眾可透過將收入集中、分散規避負擔。參考過去稅改經驗,2010年台灣曾將遺產贈與稅一口氣降至10%,實際的稅收卻增加,這意味著過去規避行為嚴重。
對於未來健保開源,連賢明說,過去大部分工作是朝九晚五,現在則是不確定時間、地點,面對工作人口降低、工作型態改變,政府可考慮收取基礎保費,收取對象可涵蓋退休人口。另可透過課徵財富稅,抵銷薪資稅、所得稅的萎縮,透過向有房屋、土地、高額資產者收稅,來挹注健保基金。(新聞來源:中國時報─林周義、李念庭/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