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半導體成長新引擎,台積電領軍「實體AI」,達明、新代下半年搶掛牌

隨著AI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場景不斷擴大,全球半導體與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嶄新篇章。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股東會1句「多買台積電股票不會錯」,不僅道出公司信心,更揭示人形機器人已成為下一波半導體重要成長引擎。
這樣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魏哲家在股東會上直言,來自人形機器人的訂單已經開始貢獻台積電營收,這股成長不必等到27、28年才發酵,現階段就會反映在財報上,他強調,台積電在AGI(通用型人工智慧)世代的布局已見成果,全球只要做AI的客戶都必須與台積電合作晶片,也讓台積電得以站在AI硬體的產業核心上。
有別於過去聚焦雲端運算和虛擬應用,「實體AI」代表AI從虛擬跨入物理世界,讓機器人具備感知、理解和操作真實環境的能力,從視覺、語音處理到觸覺回饋,每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客製化的半導體解決方案。在今年北美技術論壇,台積電首次將人形機器人列為發展焦點,詳列從「大腦」到「四肢」的各部件需求,包括AP處理器、影像感測器(CIS)、微機電麥克風(MEMS)、關節控制MCU、動力層PMIC等。為讓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即時反應並長時間運作,降低能耗與提升運算能力成為關鍵挑戰,需要更先進半導體支持。
輝達(Nvidia)與台積電的緊密合作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讓高效能AI晶片能以先進製程大量生產,進一步壓低成本、提升效能,為機器人產業規模化鋪路。輝達近年大力發展機器人軟硬體平台,包括Nvidia Cosmos生成物理世界的圖像和3D模型、開源的通用機器人基礎模型Isaac GR00T(N1、N1.5)、Jetson Thor運算平台等,協助企業加速機器人訓練、部署與應用。輝達預期製造業與物流是先行導入機器人的場域,因為這些領域的標準化作業流程最適合機器人發揮效益。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5月卸下「政府效率部門」(DOGE)之後,最受矚目的莫過於Robotaxi的發展和機器人的量產進度。Optimus在年底前計畫生產5千台,並具備支援1.2萬台的零組件供應能力。26年預計生產5萬台,29年達成1年生產100萬台,馬斯克曾多次公開表示,Optimus有潛力成為特斯拉史上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產品,未來甚至可能超越電動車本業成為營收主力,目前的Optimus已開始在加州佛利蒙工廠試產,即使最新電話會議上宣布試產順利,近期卻有專案負責人離職、供應鏈問題(像是稀土遭中國禁止)等雜音浮現,也讓外界擔憂Optimus的量產可能出現變數,儘管特斯拉試圖透過量產將Optimus價格壓到2萬美元(64萬台幣)之下,來自供應鏈的挑戰仍接踵而至。
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中美角力態勢明顯。外資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百大人形機器人企業中,中國占研發公司56%,組裝業者45%來自中企,像是小米、優必選、宇樹科技等中國企業已建立完整供應鏈,更在《中國製造2025》的補貼扶植下成本優勢漸顯,就連特斯拉第2代Optimus零組件也高度依賴中國供應,也難怪馬斯克坦言中國的崛起不容小覷:「主力廠商從第2到第十名可能全部來自中國」。
台廠的突破點在於合作美國企業,包括感測模組、關鍵零組件和組裝等,因為關鍵零組件眾多,舉凡無框力矩馬達、空心杯馬達、編碼器、感測器、驅動器、控制器、滾珠螺桿和減速機等等,許多都需要高度客製化設計,舉例Optimus第3代的靈巧手,自由度從11增加到22個,手部執行器數量將從6增至17組,並增加空心杯馬達和諧波減速機的數量,額外還有無框力矩馬達、滾珠螺桿等,可優先關注使用量提高的零組件。台廠包括鈞興KY(4571)、宇隆(2233)、台灣精銳(4583)、盟立(2464)旗下的盟英科技。
而隨著中美關係緊張,機器人若進一步成為美國貿易限制的項目,台廠也將能爭取更多機會,拓樸產業專家認為,若要避開中國成本的競爭,可從關鍵零件、應用整合為切入。上銀(2049)的滾珠螺桿、行星滾柱螺桿已在眾多機器人四肢及手掌的重要供應商,投入開發的諧波減速機再與大銀微系統(4576)的馬達、馬達驅動器、編碼器整合,組成機器人關節,隨著市場持續成長,上銀機器人零件營收占比可望從目前的10%再往上提升。
反映在台股資本市場上,有兩檔機器人概念股,包括廣明(6188)轉投資的達明(4585)、工具機控制器廠新代(7750)將在下半年掛牌上市,達明機器人以協作機器人手臂為主,內建視覺定位及AI檢測技術,全年可出貨約4000多台,其中大股東廣明及日本歐姆龍採購占比約佔3成, 而達明也宣布投入人型機器人相關開發,機電控制與涵蓋視覺系統的AI技術能在其中發揮優勢。如果說輝達、台積電等成就了人型機器人大腦環節(AI模型運算),作為運動控制、連結感知的小腦,則是新代十分擅長的領域,在中國控制器市場市佔近2成,跟隨中國機器人的蓬勃發展,24年營收衝高至108.07億元,旗下聚焦於智慧製造的聯達智能提供機器手臂控制器、周邊、中控解決方案。今年新代新推出關節機器人控制器,可用於控制不同品牌的6軸機器人、SCARA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也投資8000萬元於馬來西亞設立新廠,作為南向策略的營運中心、蘇州2廠投資11億元,預計25年底完工,以滿足中國市場之替代進口需求。
能率集團看好未來機器人事業的發展,因此3月投入超過200萬美元入股新創公司Mantis Robotics,取得超過5%的股權,期待藉由該公司在人機協作安全技術的優勢、大股東AWS的加持,加速在工廠自動化市場的布局。
旗下佳能(2374)也因獲得Mantis Robotics近接感測器訂單。此外,能率亞洲(7777)6月再宣布與佳能合力投資美國新創Agility Robotics,集團總投資額上看1000萬美元。Agility Robotics旗下的Digit為全球首款已步入倉儲與製造設施商用的雙足機器人,並在Amazon、GXO、Schaeffler等物流場景,展現其在搬運、分揀、包裝的能力。重點是手部的觸覺模組搭載壓力感應器與機器學習模型,讓物流自動化再升級,未來佳能亦將爭取Agility視覺模組相關訂單。
隨著人形機器人從概念走向量產,雖然仍有相當多技術障礙需克服,台廠在台積電的帶領之下,機器人產業可望在資本市場的資金面獲得更多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