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與空巴訂單爆滿,兩台廠看俏,奇異航太財報優於預期,上調全年獲利目標

美國新一輪對等關稅陸續公告,市場多仍持續以TACO交易應對,不過當中有個特別的觀察點可以留意,川普成為波音史上最強銷售員。除了恢復向中國交機之外,英國為第一個與美國簽署貿易協定的國家,協議當中包含將購買10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而川普5月出訪中東,與卡達簽署總額逾2435億美元的經濟協議,雙方可望產生價值至少1.2兆美元的經濟交流,其中包含波音史上最大規模寬體客機訂單,30架777X和130架787、共計160架客機,總金額達960億美元,還可選擇另外加購50架飛機。
雖然777X客機仍在研發中,且較預定時程晚了6年至26年才會開始交機,不過卡達航空與阿聯酋航空已分別下訂94架與205架。而後根據川普在自家真實社群的平台上表示,已與印尼總統普拉伯沃根據協議,印尼對出口美國的商品支付關稅,由之前公告的32%降至19%,美國商品輸往印尼則全面免除關稅,達成相對較低的關稅協議的條件包含,印尼承諾採購150億美元的能源、45億美元的農產品與50架波音飛機,川普強調,這是美國畜牧業者、農民與漁民首度全面進軍印尼市場。
全球客機基本就只有波音與空巴兩大巨擘,中國市占率比重相當小,且零件多仰賴進口,暫可不列入。再以印度為例,23年向空巴訂購250架飛機、波音220架,另簽署額外購買70架波音飛機的選項,24年再向空巴追加85架。今年年初,波音曾表示需要獲得更多來自印度訂單,才會考慮在印度建立最後1條民用飛機裝配線,且也預估未來20年,印度與南亞航空機隊將再增加2835架商用飛機,是當前數量的4倍。
根據外電報導,印度貿易官員有意在與美國雙邊協議談判中納入與波音的訂單,包含塔塔集團旗下印度航空與阿卡薩航空、香料航空,近年合計向波音訂購590架飛機、總價值共670億美元。被作為談判籌碼當然有好有壞,歐盟為了回擊美國關稅,近日拍板敲定第2波報復性關稅清單,針對美國高達720億歐元的商品擬課徵額外關稅,當中也涵蓋波音飛機。
再看回我們國家,縱然關稅數字還是個盲盒,但是5月華航(2610)已與波音簽署十架777-9廣體客機與4架777-8F貨機訂單,包含9架選購權,新機隊預計將自2030年起開始交付,華航也將成為我國首家引進777X機型的國籍航空。從上述案例來看,美國對各國的關稅協議中,波音很明確的扮演著頗為吃重的角色。
根據波音最新公布數據顯示,6月當月新機訂單量為116架,包含阿拉斯加航空與英國航空,更重要的是6月交付60架商用客機,為23年12月以來新高,空巴6月交付63架,整體25年上半年,波音共交付280架,略低於空巴的306架。波音因印度航空空難,選擇不公布巴黎航空展訂單,而空巴則明確表示共獲得148架、價值142億美元的確定訂單,及102架、約67億美元的臨時訂單,共計210億美元。
截至6月30日,波音累計在手訂單為5953架,而空巴上半年斬獲訂單402架,在手訂單至少8742架。波音交機量正穩步增加,預計7月29日公佈第2季財報,屆時會有產能擴張與交付動能的最新資訊,而空巴目前單月產量約60架,目標27年提升至每月75架,若以目前交機狀況來看,今年恐不易達成820架的目標。不過從未交付數量與 新訂單不斷湧入的狀況看來,需求未來可能長達十年都不會是問題,供給才是重點。
奇異航太公布25年第2季財報,商用航空部門營收年增30%,其中引擎交付總量較去年同期成長45%,主力產品LEAP年增38%,商用業務為奇異航太主要營收來源,其中7成來自零件與維修服務,執行長Culp指出,供應鏈狀況明顯改善,第2季供應商交付零組件與原料量較上季增加10%,履約率超過9成,並強調雖未能宣告勝利,但數據顯示確實正在前進。
第2季調整後奇異航太營收為102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96億美元,每股獲利1.66元,也優於華爾街預估的1.43美元,並同步上修了今年調整後每股獲利,由5.1~5.45美元來到5.6~5.8美元。不過面對貿易戰,奇異航太預估關稅成本恐達5億美元,並坦言部分成本終將轉嫁給航空公司,也呼籲美國政府恢復「1979年民用航空協定」的零關稅政策,強調航空產業在過去的數十年,每年為美國創造7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駐龍(4572)6月營收呈現年月雙減,整體上半年因波音產能受限,加上客戶去化庫存影響,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22%,第2季略優於第1季,不過預期獲利將會受到新台幣升值而出現衰退。公司持續看好航太產業市場前景,21年啟動仁武3廠計畫,預期今年底可望完工,該廠面積較目前1廠與2廠相加還大,建設分兩期展開。雖然短期內面臨逆風,不過也為來年高成長奠定基礎。
豐達科(3004)第2季營收再創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14%,也是連續3季突破9億元,整體上半年較去年同期成長13%。目前台灣與上海廠稼動率均達8~9成,馬來西亞新廠則正積極取得認證階段,目前已針對既有產品試產,第2季雖然也將受到新台幣匯率升值衝擊,不過營運成長無虞,或許在利空測試下,反而會出現逢低買進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