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社會》漁電共生 7成只發電不養殖

時報新聞   2025/08/06 07:55

【時報-台北電】丹娜絲風災重創南台灣,累積受損光電板超過14萬片,其中不少光電板是採漁電共生方式,先前民眾黨立委張?楷就痛批,漁電共生案場都是電為主、漁為假,根本掛羊頭賣狗肉。審計部也指出,農業部已查核案場約7成不合格,不合格主因係未落實養殖,且393案僅查核122案,對案場查核能力同樣不足,呼籲農業部強化查核機制。

 審計報告顯示,公告漁電共生區位土地面積達2萬982公頃,但至今實際申請設置的面積僅2636公頃、占比約1成,然而光是這1成,就讓台灣養殖漁業產量從2021年27.4萬公噸降至2023年的26.74萬公噸。

 舉例來說,漁電共生先行區與優先區的台南、高雄、彰化等6縣市,主要養殖虱目魚與吳郭魚,但近3年虱目魚與吳郭魚無論是魚塭數、養殖戶數皆呈現下滑,凸顯漁電共生政策影響養殖環境與漁民意願。

 按理想狀態,漁電共生應是「既能發電又不影響養殖」,但實際上卻高達7成的案場未落實養殖,而這些不養殖、只發電的業者,改善期限長達1年,且期間內可持續發電收益,審計部對此也稱「顯欠妥適」。此外,高達7成尚未查核的271處案場,是否也有未落實養殖之業者同樣令人存疑。

 漁業署表示,目前全台漁電共生共計402件,其中經地方政府認定為「已營運」計有276件,並已完成174件查核,查核率達6成。為強化查核,將自2026年起補助地方政府人力與經費,納入「養殖漁業振興計畫第二期」,並委託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辦理查核人員培訓,提升判別能力,杜絕「假養殖、真發電」,穩健養殖漁業生產。

 據經濟部統計,丹娜絲颱風造成共計32案場14萬5000片、約2800公噸光電板受損,截至7月24日仍有6案場未清除完成,而時至8月1日,新庄及荷苞嶼案場仍未清運完畢遭嘉義縣環保局開罰,並要求1周內改善。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表示,目前僅剩嘉義縣1案場未清完,包含新庄及荷苞嶼案場在內的32案場已將災損光電板打撈並置於暫置區,後續業者將分離浮台跟光電板後交至後端處理廠。(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賀培晏、蔡佩珈/台北報導)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