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健保開源 補充保費採年結 防堵拆單

【時報-台北電】全民健保針對薪資以外、逾2萬元的利息、股利等收入,收取2.11%的補充保費。有民眾為避繳補充保費,會將其拆單,對每筆收入控制在2萬元以下。衛福部長石崇良4日表示,明年將修《健保法》導入年度結算,利息、股利、租金等一年累計逾2萬,就要收取補充保費,且扣繳上限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最快民國116年上路,預計可為健保增加100至200億元收入。
明年啟動修法 最快116年上路
石崇良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指出,健保為開源,政府已推動多項作法,接下來將進入深水區,包含改革補充保費。
健保補充保費計有6類,包括利息、股利、租金、兼職收入、執行業務所得以及超過薪資4倍的獎金。石崇良說,現行補充保費採單筆計算,假設有1000萬存款,拆成10筆,單筆利息不超過2萬,都不必繳補充保費。為避免拆單,未來將導入結算制,「優先從利息、股利、租金做起」。
另在超過薪資4倍的獎金部分,石崇良說,高薪者的4倍徵收門檻較高,常常徵不到,亦決定修法,起徵點從薪資的4倍以上,改為最低基本工資2萬8590元的4倍以上。假設月薪10萬,獎金要達到40萬才開徵,未來修法後,若以最低薪資為例,獎金約超過11萬4360元就要繳補充保費。
獎金達基本工資4倍 就扣繳
曾任健保會委員的台北商業大學教授韓幸紋曾試算,補充保費上限若提高至5000萬元,費率維持2.11%,預期增加收入約90億,若再導入結算制度,則增加約200億收入。
韓幸紋指出,補充保費的設計是在「行政簡便」和「公平性」上取得平衡,若以公平性而言,導入結算制是好的做法,但由於現行做法是從源頭扣繳,若導入結算制,健保署需要額外作業,行政成本不低,社會壓力預計也很大,「但考量整體成本效益,若財務效果足夠明顯,這件事就值得做」。
若補充保費將導入結算制,意謂利息、股利、租金都不可拆單。理財專員說,這就是「總歸戶」概念,目前最常見的是定存拆單,或客戶偏愛某檔ETF,在多家證券開戶投資,以規避補充保費。
理專說,有些有錢人對補充保費、所得稅等是斤斤計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來人頭戶恐氾濫,親朋好友可能都成了網羅人頭的對象,但人頭戶有風險,定存、股票、ETF即使以子女為人頭,日後想把上百萬資產拿回來,還得看子女的臉色,不得不提防。
民眾感嘆 兼職不代表收入高
陳姓大學講師認為,補充保費設計不夠公平,不應只針對特定所得項目課徵,他分別在兩間大學兼課,另外還有演講、股票等收入,未來若改為合計方式,「無疑是針對部分族群開刀,要來填補健保黑洞」,有兼職不代表收入高!
他說,民眾去兼職多為貼補家用,但補充保費卻未考量「家戶總所得」,有些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兼職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照顧,但卻無端還要多繳補充保費。
林姓民眾說,現在是單筆股利超過2萬元,才需繳納補充保費,若變成所有股利合計,很容易就被徵到,如果股價賠了,政府要不要減收健保費呢?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則指出,目前補充保費,雇主是月結,個人是單筆隨源扣繳,未來年度結算,金額較大,會不會有周轉困難或呆帳?考量公平性,股利等收入的起徵點是2萬,獎金的起徵點也應一致,不能「因人設事」,創造更多的不公。現行一般保費已有費基不公的問題,補充保費可說是「違章建築」,改革一般保費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記者林周義、王家瑜、洪凱音/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