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科技》2025年台灣特化品產值將下滑 低碳創新材料成轉型新方向

時報新聞   2025/11/05 12:51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工研院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之「低碳與創新特用材料」場次,聚焦低碳足跡生質化學材料與創新材料在產業轉型中的應用與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估2025年臺灣特用化學品產值約1,648億元新台幣,較2024年產值衰退5.7%,轉型發展低碳與創新特用材料成為未來廠商轉型的方向。

會中探討如何以低碳材料取代傳統製程,協助品牌廠邁向產品永續轉型,並透過新材料技術推動減碳、節能與除汙等應用,涵蓋全球趨勢、國際品牌導入策略,以及創新材料「有機金屬框架(MOF)」的產業化應用,期望為臺灣特用與綠色化學材料的永續發展提供創新契機。

預估2025臺灣特用化學品產值較2024年衰退5.7%,產值降至1,648億新台幣,降低碳足跡與發展創新材料的應用是特用化學品業者轉型升級的機會。

工研院觀察指出,歐盟CBAM與臺灣碳費即將在明年開始課徵,排碳有價時代來臨,各大品牌廠商也要求供應鏈業者需提供低碳足跡的產品,對於身處國際供應鏈的特用化學材料來說,發展綠低碳足跡的新產品勢在必行。而科技的進步,也帶動創新材料的開發,投入高價與功能優異的創新材料也是特用化學材料業者轉型加值發展的新領域。

非化石來源的生質原料,在生質來源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較化石原料具備了更低的碳足跡,也成為綠色低碳供應鏈重視的新領域。而創新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獲得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肯定,表彰相關研究者與MOFs未來在減碳、環保、醫藥甚至電子等產業的應用潛力。MOFs將是未來具備高成長潛力的明星材料。

臺灣特用化學品產業供應建築、塑橡膠製品、紡織、製鞋與其他民生消費產品製造所需的原料,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支持臺灣各行業穩定發展。配合國際供應鏈發展低碳的生質材料與具備高成長潛力的創新特用材料,都將成為帶動臺灣特用化學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動能。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