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鴻海、華新,集團軍大進擊,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產業評析   2025/10/07

企業體越龐大,各業務間的橫向聯繫與縱向效益,將會是營運能否持續茁壯的重要關鍵之一。以聯電(2303)為例,雖然在晶圓代工領域無法追趕上台積電(2330),卻扮演著台灣IC設計產業發展史上重要角色,雖然當前持有股權多已稀釋、甚至出脫,不過若攤開族譜來看,孵化出包含聯發科(2454)、聯詠(3034)、聯陽(3014)等具影響力的企業,對於台灣整體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樣有著卓越的貢獻。

相對於聯電集團產業的集中產業,鴻海、聯華、華新、台塑、友達明碁等集團,則是相對分散在各領域,甚至橫跨電子與傳產,而另外一類較少,以台達電(2308)為代表,習慣全資收購併入集團內,至少也必須要能擁有控制權,而非僅是轉投資,包含乾坤、泰達電都是如此。集團要開枝散葉還是集中化,基本上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分別,「不論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當企業的管理、分工能夠發揮最大效益,繳出亮眼的成績就是適合的方式。

當企業規模足以達到集團程度,可在資金上擁有優勢,透過內部資金調度支援子公司,包含參與私募等籌資方式,有效降低投資成本,而集團的知名度亦可帶動旗下企業形象,不僅提升信任度,對於人才招募也會有加分效果,招募進入集團後,對企業本身來說可適才適用,等同於提供內部調度的人才庫,對於員工而言,則可加速經驗累積。

策略上也可有更大的調整空間,若採多角化經營,則可帶來分散產業集中風險的優勢,就算當中某一產業面臨景氣循環下行,其他事業也有機會彌補,類似透過分散投資,以達到降低非系統性風險的效果,而若為同一產業之內,則透過集團內部合作,降低供應鏈的風險,不論是垂直整合或橫向連結,尤其是在市場擴張,整合集團內部通路資源與客戶關係,將有機會為客戶提供更多產品與服務。

回到集團的營運效率上,集團規模夠大,則採購與議價的能力自然不同,甚至開票的時間也不會相同,原物料與零組件的採購成本可更低,創造出更高的毛利率與現金流,另外也可共享研發資源,集中研發經費與技術,降低無效且多餘的重複投資,不僅提高創新的速度也能降低成本,而若各子公司業務多元化,還能分散單一產業或區域經營風險。簡單來說,規模越大管理越困難,但是若能管理得當,將會是持續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集團作帳已逐漸隨著台灣股票交易的歷史洪流遠去,不過部分集團習慣透過交叉持股打造帝國,優點是股權穩定、可防禦其他競爭者的惡意併購,類似護城河的概念,交叉持股甚至取得董監事席位,也更有利於讓集團內部關係更為緊密,有利於資源共享與協同效益,在財務上也會有調度資金與支援短期財務需求的靈活性,而對外在品牌與市場綁定也會有正面效益,展現出一致性,最後,當企業經營良好,則可共享成果包含股利政策與資本利得。

不過相對的,交叉持股也會有可能產生一些缺點,降低外部投資與資金運用的機會,雖然台灣上市櫃公司每個月公布營收、每季公布財報,不過複雜的交叉持股結構,對外界而言很難全面性了解控制權與財務狀況,另外,單一子公司經營出現狀況,處理得當化險為夷,處理不當則可能發生火燒連環船,而交叉持股對於股東來說,基本上也會有被弱化監督權利的風險,企業的形象與操守將更為重要,最後,由於各國法規限制不同,過於複雜的結構,也可能被認為是為了規避監管,或是為了稅務調整的負面想像空間。

鴻海集團相當龐大,金字招牌兩岸三地頗富盛名,早已達到艦隊等級。鴻海(2317)靠著組裝蘋果iPhone智慧型手機,躍升成為全球科技製造巨擘,而後雖曾一度轉向汽車電子靠攏,不過依據當前狀況來看,AI伺服器絕對會是業績的主要成長動能。根據路透社報導,第2季來自AI伺服器,包含Nvidia等客戶的雲端與網通產品,營收占比已提升至41%,首度超越iPhone等智慧型消費性產品的35%,轉型成效顯現,可有效分散集中化的風險。

根據法人報告顯示,鴻海在通用及AI伺服器領域約占有近4成的市占率,且預期Nvidia的GB300於第4季至明年進入放量階段後,在AI伺服器市占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至5成,鴻海股價也再度站回到200元之上,有機會挑戰歷史新高價位,而集團旗下多家企業與伺服器產業關係緊密,尤其工業富聯(FII),第3季起股價由約20人民幣,至今最高上漲至74.72人民幣,市值突破1.44兆人民幣。

工業富聯第2季在整體伺服器業務營收年增超過5成,AI伺服器營收年增逾6成帶動下,營收首度突破2000億人民幣,上半年3607.6億人民幣,歸屬母公司淨利121.1億元,皆創下歷史同期新高。而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中,今年股價除了母公司表現亮眼外,廣宇(2328)、臻鼎KY(4958)、乙盛KY(5243)、帆宣(6196)等,也都累積了不錯的報酬率。

鴻海與東元(1504)於7月30日宣布透過股份交換方式成為策略聯盟夥伴,換股比例為1比0.305股,交易完成後,鴻海持有東元10%股權,而東元則持有鴻海0.519%股權。兩集團過去已在工廠節能排碳與ESCO能源服務等面向合作,近期進一步就台美建置資料中心業務展開洽談,結合在AI伺服器、機電與資通訊的優勢展開深度合作,為全球客戶提供完整的資料中心模組化產品、機電工程服務、具成本優勢的解決方案。

東元董事長利明表示,位於美國德州的TECO-Westinghouse,擁有美國製造和在地服務的優勢,配合鴻海在美國的製造基地,擴大美國製造、重塑全球供應鏈的策略方向,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則表示,將結合東元在資料中心電機工程方面的深厚經驗,共同為提供更完整、高效率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至今東元股價漲幅已經超過1倍,且也連動到集團旗下的東友(5438)與聯昌(2431)。

美國礦業巨頭Freeport-McMoRan宣布,位於印尼的Grasberg銅礦因大規模泥石流事故全面停產,並啟動供應合約中的不可抗力條款。根據初步評估,這座全球第2大銅礦及全球最大金礦,預期最快明年上半年才能分階段重啟生產,預期全年產量將減少35%,且要到27年,產能才有機會恢復到事故之前的水準。黃金價格原本就是持續在創新高的軌道上,高盛證券分析師則預估未來12~15個月之內,全球將因此減少50萬噸的銅供應量,若影響進一步延長,缺口甚至擴大至100~200萬噸,斷言銅價必須因此而上漲。

倫敦LME銅價本就受惠中國節前補庫存推升,再加上本次印尼銅礦停產帶動,延續彈升走勢,每公噸再次突破1萬美元,上海期貨交易所主力銅合約也突破82200人民幣。回到台灣股市,可預期庫存將對營運帶來正面效益,第一銅(2009)與華新(1605)聯袂跳空攻上漲停板,電線電纜也有多檔個股股價攻頂,其他與銅相關的部分公司,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漲勢。

華新除了受惠銅價上漲外,近期也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出標案,其中總金額超過190億元的161KV交連PE電纜及附屬器材標案,華新為得標廠商之一,此外,23年與丹麥NKT集團簽約,雙方共同出資30億元成立華新能源電纜系統,興建國內首座海纜工廠,預計年底前完成,明年進行各項認證,27年中起將開始出貨。

雖然上半年華新受到新台幣升值導致不鏽鋼事業虧損,不過穩健的政府標案加上轉投資旗下企業貢獻,上半年EPS至少仍為正的0.29元,另也持有超過23萬張的東元股票,潛在利益相當雄厚,財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淨值為30.2元,即股價淨值比仍低於一倍,近7年現金殖利率為3.89%。旗下主要有記憶體的華邦電(2344),PCB則是瀚宇博(5469)與精成科(6191),被動元件則以華新科(2492)為主,再轉投資信昌電(6173)與佳邦(6284)。

受惠於排擠效應,美光暫停報價、三星上調價格,帶動台灣記憶體近期股價表現火熱,華邦電累積漲幅超過1倍,對於本次記憶體調漲價格,相較於過去曾經數次的狼來了,市場相對較具有基本共識。華邦電已公告8月每股稅後盈餘0.16元,在歷經連續3季的虧損過後,有機會呈現單季轉虧為盈,且由於漲價潮有機會延續到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營運展望轉趨樂觀。

華新科持有瀚宇博20.32%股權,而隨著PCB族群的全面上漲,瀚宇博先是自低檔上漲一倍後,又宣布將實施庫藏股,帶動股價一度突破百元,前8月營收年成長32.6%,上半年EPS2.67元,持續朝向高階產品發展,提高AI伺服器、網通領域的產品比重;瀚宇博持有40.25%的精成科,4月宣布以84億元收購日本PCB廠Lincstech百分之百股權,若自4月低點起算,股價漲幅一度超過兩倍。

Lincstech在高層板、低損耗材料處理與多層壓合技術上深耕多年,具備生產50層板的能力,是日本通訊設備龍頭的主要供應商,有助精成科搶攻AI、雲端運算、資料中心等需求,且Lincstech產品橫跨伺服器、IC探針卡、醫療設備與感測器等高階應用,代表著精成科取得先進製程能力,將有效強化產品與技術競爭力,將展現在高階產品擴充與全球布局上,且還有位於新加坡與日本等生產基地。

近日被動元件族群也開始出現攻擊的跡象,雖然沒有傳出漲價消息,不過MLCC龍頭日商村田製作所,近兩個月累積股價漲幅將近4成,國內則是龍頭國巨*(2327)加速併購動作,華新科股價重返百元之上,帶動信昌電股價波段漲幅超過3成、佳邦約15%。由於被動元件類股股價多處相對低檔,產業展望也可望隨著AI、電動車等需求增加而逐漸趨於樂觀,然在股價上漲過後,仍需視營運表現進一步確認。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