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批國立大學設半導體學院浪費資源 學者專家籲減少競爭型計畫

【時報-台北電】20多年來台灣高教政策以競爭性計畫為主軸,著重補助少數頂尖大學,導致高教發展前景不明。多名學者專家今(26)日出席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辦的「我國高教的整體卓越如何推進」焦點座談,不僅呼籲政府降低競爭型補助計畫與減少干預,更指出國立大學發展半導體學院是資源浪費,同時反對壓抑私校學費且給予補貼的作法,不利其長遠發展。
東吳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劉源俊指出,政府補助或扶植計畫不應一視同仁,必須區分公私立、研究型或綜合型大學,以及不同專業領域學府的差異。他強調須減少競爭型計畫補助,以更符合各校實際需求。
劉源俊提出多項高教改革建議,包括國立大學法人化、仿照私立大學設置董事會,使目前形同虛設的大學系統能夠實質整合甚至合併,以減少校數。且應賦予大學董事會自主發展權,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
面對少子化危機,劉源俊建議減少國立大學招生人數,並提高國立大學師生比,讓優質私立大學有機會穩健生存發展。他也提出各校應有自主的學費決定權,以便發展各自特色。
劉源俊特別批評國立大學發展「半導體學院」政策,認為此舉終將證明是浪費資源,且不利其他領域發展。而政府壓抑私立大學學費而給予補貼的做法,這不僅浪費國家資源,更養成私校依賴政府的心理,不利其長遠發展。
論及台灣高教的國際定位,劉源俊表示,以台灣的資源與幅員,不應好高騖遠,政府應集中資源選定2、3所大學,給予較多補助,使其有機會進入「國際二流大學」之列。其餘大學只要維持「三流」水準,並發展各自特色即可,無需製造無謂競爭。
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則指出,面對高教資源兩極化、M型化現象日益明顯,台灣需要一個兼具長期視野與整體考量的高教發展藍圖。
前教育部技職司、高教司長黃政傑則指出,大學執行深耕計畫時可說「愛恨交織」,經費2成為普惠型,8成為競爭型。深耕計畫經費龐大,卻常淪為教育部透過經費誘導學校執行其政策,對大學自主形成更多綑綁。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現行深耕計畫雖開始注入普惠型補助,但比重有限,高比例仍屬於高度競爭性經費。他認為,政策上以補助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為主的做法,年復一年卻看不到高教前景改善,顯示這種政策路線需要徹底檢討。(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