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大陸產業》稅率飆至3500%!美「雙反」重擊太陽能 陸企應對方式曝

時報新聞   2025/04/23 13:18

【時報-台北電】澎湃新聞23日報導,肆意揮舞「雙反」大棒,美國正以飲鴆止渴方式堵截東南亞太陽能產品輸美。當地時間21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雙反)作出肯定性終裁。上述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反傾銷稅率範圍在0%-271.28%,反補貼稅率範圍在14.64%-3403.96%,不同產地和生產商面臨稅率差異極大。

澎湃新聞報導,對比發現,多家企業「雙反」終裁稅率較初裁結果大幅飆升,其中最誇張當屬柬埔寨。由於柬埔寨太陽能企業「正面硬槓」美國,去年10月拒不配合貿易調查後,美國商務部報復性對該國四家太陽能廠商施以超過3500%的雙反稅率。

按照流程,這些關稅稅率將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預計於5月20日作出最終損害裁定後生效。如果ITC確認美國產業受到這些進口產品的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商務部將發布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令,對東南亞四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

澎湃新聞報導,多位太陽能行業人士在美國雙反終裁出爐後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大陸企業經由東南亞、向美國出口太陽能產品的通道,近乎徹底關閉。

澎湃新聞報導,資深市場人士強調,大陸太陽能行業對美國貿易糾紛具有豐富鬥爭經驗,仍有足夠靈活性。一些太陽能企業策略,是將東南亞產能轉移至關稅相對寬鬆的印尼與寮國。

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諮詢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矽業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呂錦標分析,東南亞國家太陽能生產成本比中國大陸高出30%左右。美國本土的一體化生產成本高達近2元/瓦,在關稅累計60%-80%東南亞地區,出口美國仍可較美國當地產能更有競爭力。

呂錦標強調,全球太陽能市場不會因為貿易戰而萎縮,產能外移不是首選,也少有再投資能力。「中國太陽能當務之急是減虧止損,要堅持自律控產、平衡供需,讓價格回歸合理價值。」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關稅戰衝擊雖造成大陸太陽能廠商海外產能成本上升並進一步擠壓營利,但較美國本土製造成本,或仍具相對優勢,美國太陽能製造回流進程充滿不確定性,中期內難改太陽能產品進口依的窘境。

上述資深市場人士稱,當前不確定性極高的貿易形勢下,印尼和老撾也可能面臨美國圍堵,陸企應從過去抱團取暖,改為全球化的分散式投資,「不再紮堆」。

新興市場展露出充足的吸引力,中國太陽能企業已開啟出海2.0階段。面對持續放量的歐洲、亞非拉等非美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太陽能企業選擇在東南亞四國以外地區、中東甚至非洲地區布局,以更分散、更多元化的供應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李文輝)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