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電》鴻海雙策略助攻營運成長 外資按讚看上400元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美系外資最新出具報告,肯定鴻海(2317)的競爭力與全球布局策略,使其得以長期穩健接單,看好AI伺服器將帶動營運重心自智慧手機轉向數據中心,推動營益率及獲利成長,將明後2年獲利預期調升20%與26%,目標價自263元一舉調升至400元,維持「買進」評等。
美系外資指出,在持續變動且快速演進的科技產業中,基礎設施、資本支出與產品周期皆具波動性,鴻海再度證明「全球化生產與垂直整合」策略的有效性,成功將第二條事業主軸「AI伺服器」擴大至年營收逾1500億美元規模。
美系外資認為,鴻海的全球化生產模式,可降低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系統與零組件的垂直整合,可提升效率並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且全球各地均設有大規模生產據點、而非僅是維修與服務據點,能提供客戶多元化選擇,營運策略展現長期穩定接單所需的基本要素。
對於鴻海快速成長的AI伺服器營收與摺疊手機新趨勢,美系外資轉趨更正向看法,看好AI伺服器出貨量與平均售價(ASP)同步提升,可抵銷毛利率較低壓力,推動鴻海營益率及獲利持續提升,並使AI伺服器成為下一階段成長主動能,逐步取代智慧手機成為營收主力。
而蘋果預計2026年推出摺疊款iPhone,美系外資認為將為鴻海智慧消費產品業務挹注新動能,主要預期外觀創新將可吸引更多消費者,且品牌客戶在高端機型中將更依賴鴻海等技術領導廠,進一步鞏固其全球iPhone代工龍頭地位。
美系外資預估,鴻海2025~2030年間營收結構將大幅轉變,AI伺服器等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將自2025的38%升至2030年的67%,成為主要貢獻來源,包括iPhone等消費智慧產品占比則自59%降至29%,仍為主要業務之一,電動車業務占比約維持4%。
而電動車事業短期雖因規模小、研發投入高及市場價格壓力,明年投資報酬率(ROIC)仍為負值,但美系外資看好隨規模擴大與自製零組件能力強化,長期具上行潛力,並認為主要風險並非電動車業務失敗,而是2026~2027年AI成長可能放緩,導致毛利率與獲利成長觸頂。
獲利結構方面,美系外資看好雲端網路產品的營業利益占比,將自2025年的55%增至2030年的70%,消費智慧產品自60%降至25%,電動車由虧轉盈、貢獻5%。看好鴻海營益率自2024年的2.9%升至2027年的3.1%,2025~2027年獲利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37%。
整體而言,美系外資認為鴻海正從智慧手機製造商轉型為AI伺服器與雲端基礎設施的全球領導廠。AI伺服器的高平均售價、高自動化與全球產能配置,將帶動鴻海中長期毛利率穩定上升,支撐公司進入新一輪成長周期。
鑒於AI伺服器與智慧手機營收成長、營運費用率下降,美系外資將鴻海2026、2027年獲利預期分別調升20%與26%,並將2026年目標本益比自16.5倍調升至21倍,據此將目標價自263元一舉調升52%至400元,維持「買進」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