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中美三輪談判 邁向可控管理

【時報-台北電】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加徵34%,並形容這一天是「解放日」。此舉導致中美貿易戰全面升溫。雙方歷經互徵關稅與言辭交鋒後,也意識到「火車對撞」將對彼此經濟造成難以承受的傷害,因而決定走上談判桌,縱橫捭闔。
繼5月日內瓦、6月倫敦的兩輪會談後,雙方於7月29~30日於斯德哥爾摩進行第三輪會談,雖未有突破性協議,但達成尋求延長現行關稅休兵90天的共識,意味著全球兩大強權仍將重返談判桌,繼續為各自國家利益折衝樽俎。
川普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涵蓋高階製造、電動車、太陽能模組、關鍵原材料等品項,中方則於4月4日迅速回擊,不僅針對美國農產品與能源類商品徵收相應關稅,並啟動對稀土出口的管制,致使雙邊貿易陷入近乎「禁運」狀態。
隨著關稅壓力持續擴大,兩國經貿團隊於5月20~21日啟動磋商,第一輪會談於日內瓦展開。此次會談以「設置談判框架」為主,雙方各自提出清單,包括中國要求取消對電動車與關鍵礦物的高關稅;美方則要求中方取消對稀土出口的配額限制、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強制技術轉讓禁令。
第二輪會談於6月18~19日在倫敦舉行,中方表示可以有條件調整部分出口配額機制,並提出建立中美綠色產業透明平台的構想;美方則暗示可考慮降低對部分民生消費品的懲罰性關稅,但對晶片與高科技產品仍堅持限制。
第三輪談判於7月28~29日移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雙方原則同意將目前90天關稅休兵協議再做延長,但會中並未簽署正式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接受CNBC專訪透露,隨8月12日休兵期限逼近,美中正邁向達成貿易協議的方向。「我認為我們已具備達成協議的條件。中方還有一些技術細節需要與我們敲定。我有信心這些會完成,但目前還沒百分之百搞定。」
貝森特此番說法,預示華府與北京逐漸從「全面對撞」邁向「可控管理」,然而,雙方在新能源、晶片科技、產能過剩等歧見,是否會因一紙協議而逐項化解,將是未來觀察的重點。(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張漢驊/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