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專訪》汎銓柳淳浩:半導體研發速度愈快 業績愈好(4-3)

時報新聞   2025/10/28 10:51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問:過去半導體產業每一代設計或技術製程的改變大多是3到5年,但AI時代,Nvidia用一個全新、幾乎是一年一代的方式向前衝,在資源有限下,貴公司如何跟上美國這些公司快速研發腳步?答:其實這樣的腳步我們是好事,因為我們分析產業的交期都是用小時算的,他們研發越快,就越需要data,我們生意就會越好;至於turnaround time其實和系統運作與工程師的效率息息相關,只要不是客戶一次進太大量、超過我們現有的產能,我們通常都能很快完成樣品,而且我們也提供加急服務選項,讓客戶在有緊急需求時能優先處理。

問:相較過去,AI相關技術發展是跳躍式的創新,如:過去的運算、演算都是用CPU,現在變成GPU去取代CPU的一些功能,甚至GPU還跟CPU串接變成新的功能,但貴公司data與經驗值是過去累積,如何運用這些data協助客戶預判他們的研發與設計是正確的?進而讓客戶更信賴、給你們更多開發案件?

答:我們分析的工法一直要走在比較前面,我們必須用最新研發出來的工法,提供一個非常客觀且有效的數據給客戶,客戶再對這個data做出解讀,因此速度很快之下,他就會一直來跟我們要我們客觀的數據,我們就會提供數據給他們。

 以FinFET世代節點來說,台積電做出FinFET,而且他做的非常好,此時其他人會想彎道超車,但是彎道超車真的容易嗎?為什麼不容易?因為台積電在研發FinFET階段會累積非常多的經驗,即便這些經驗並不是可以直接用在GAA上,但是他在GAA的研發端,可能遇到研發瓶頸,他就想到在做FinFET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這些東西是可以轉移的,因為很多比較Fundamental的東西,其實是你遇到困難解決之後,變成你背後的一個小工具,以後新的東西需要用到的時候,你也可以解決。

對汎銓(6830)來說,這20年來看過非常多不同製程節點,其實不管製程怎麼演進,核心還是材料的堆疊問題;我們看的是尺度的大小、材料的堆疊方式,以及它所屬的材料系統—包括各種材料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它們對熱、電子束、甚至介面的反應行為。

我們工作本質是用已知的物理系統,用電子束去excite要被觀察的材料系統,透過電子與物質的交互作用,去解讀背後的結構、組成與界面特性;這也是我們在做分析時最大的價值所在:不是單純地「拍到影像」,而是能真正理解這個材料系統在原子層級上的行為。

 隨著經驗累積,我們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因為我們有很多「小工具」,這些工具雖然不一定天天用到,但在新製程、新材料出現時,它們就成了破解問題的關鍵;我們還有一個CE(Customer Engineering)團隊,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領域擁有專業知識;當遇到未知或難解的問題時,他們會共同分析、找出解法,這樣的知識結構讓我們能夠在新技術出現時,快速反應、持續進化。問:愈來愈多半導體相關企業前進美國,大家都在搶半導體的人才,你們如何解決人才的問題?答:人才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問題,我們找兩種人,一種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對產業非常有熱誠,另一種是在大公司內部實驗室待很久、非常有經驗的人。

 首先,對大公司來說,內部實驗室是花錢的部門,不是賺錢的部門,對他個人未來的職涯發展,沒辦法有一個很明確、很好的發展機會;再者,在大公司內部,他能看到的樣品種類不會很多,再怎麼看也只看到公司做的產品,因為是整間公司背後廚房的概念,我們吸引他們的點是,我們是新創公司、第三方實驗室,可以看到整個產業從上游到下游所有不同的樣品,如果你是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加入後可以看到整個產業上游下游不同的各式各樣的產業東西,而且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職涯發展空間,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是核心業務。

就美國當地學生來說,他們比較像我,畢業的時候會想去一間Startup,但是我不想承擔新創公司可能會倒掉等風險,所以從設立開始,我就慢慢建立公司的形象,雖然我們在灣區是一家新創公司,但我們是有完整體系跟技術背景的新創公司,用美式的新創風格來管理公司,且背後有技術跟資金支持我們,所以風險相對低。

 至於招募非常有經驗的人,就是他已經在產業很多年,可能在內部實驗室待了很久,但多年來看到的樣品都差不多想要轉換跑道,想在分析業有更多不一樣的東西,我們在台灣有這麼多的經驗,而且我們要做的是台灣及美國兩邊創新,讓兩邊的工程團隊可以擦出一些火花,可以互相正面的刺激,這些在我們招募的時候有發揮激勵效果,有些人是因為跟我們有共同的理想所以願意加入。

注目焦點

推薦排行

點閱排行

你的新聞